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静谧的校园一角,我熊猫体育官方主页们见到了熊猫体育刚刚结束晨练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脱下战袍,执起书本,在常春藤盟校的殿堂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。
2023年,当费若秋在法国全国击剑锦标赛上获得铜牌后,出乎所有人意料,她宣布暂别职业剑坛,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与社会科学双学位,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击剑圈的广泛讨论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求学之路,"费若秋擦拭着手中的眼镜,微笑着说:"对我而言,击剑和求学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,正如击剑需要平衡进攻与防守,人生也需要平衡不同的追求。"
初到纽约,费若秋面临着诸多挑战,从每天数小时的击剑训练转变为密集的学术课程,从法国式的教育体系过渡到美式学术环境,这种转变并不轻松。
"最困难的是语言和文化适应,"她回忆道,"虽然我的英语交流没问题,但学术写作和课堂讨论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要求,记得第一学期,我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,除了上课就是在图书馆。"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利亚诺表示:"费若秋展现出了运动员特有的毅力和纪律性,她不仅很快适应了学术要求,还成为了我们击剑队的重要成员,将欧洲先进的击剑理念带到了团队中。"
平衡学术与击剑训练是费若秋面临的最大挑战,她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:早晨六点起床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学习,晚上又是训练或团队会议。
"我学会了极致的时间管理,"费若秋说,"每15分钟都有计划,这种纪律性来自多年的运动员生涯,但现在应用在了学术领域,教授们最初担心我的双重负担,但我用成绩证明了自己。"
上学期,费若秋获得了3.8的GPA,同时帮助哥大击剑队在常春藤联赛中取得了五年来的最好成绩。
作为拥有中法文化背景的击剑手,费若秋在哥大成为了连接欧美击剑风格的桥梁,她引入了法国训练体系中的某些元素,同时吸收了美式体育的团队精神。
"欧洲击剑更注重技术和个人战术,美国则更强调体能和团队协作,"她分析道,"将两者结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,我们团队最近的成功证明这种文化交流的价值。"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,她计划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体育管理或国际关系研究生学位,同时不排除重返职业剑坛的可能性。
"教育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"她说,"我希望能促进体育与国际交流,特别是推动击剑运动在全球的发展,也许有一天,我能够帮助举办法中击剑交流项目,或者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工作。"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表示:"费若秋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典范,她不仅在体育和学术方面表现优异,还成为了文化大使,丰富了校园的多样性,她的成功证明体育和学术可以相得益彰。"
对于同样面临选择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建议:"不要将自己限定在单一身份中,你是运动员,也可以是学者、艺术家或者任何你想成为的人,多元化的经历不会分散你的精力,反而会丰富你的视角,让你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好。"
她补充道:"击剑教会我的是: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始终进攻,而是选择正确的时机,我的求学之路就是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时机来丰富自己,这会使我成为更好的击剑手和更完整的人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匆匆走向图书馆,在那里,她将继续钻研学术;几小时后,她又将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挥洒汗水,在这位旅法剑客身上,我们看到了体育与教育完美结合的可能,也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勇于突破界限、追求全面发展的精神。
哥大校园里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为这位不凡的求学者鼓掌,费若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她的每一步都在证明:人生没有标准赛道,每个人都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,在不同的领域绽放光彩。
上一篇:剑证2019—中国击剑扬帆远航